屋翳穴:胸乳疾患的“散结要穴”(附历代文献记载)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16:05 点击次数:117图片
大家好,我是董译骏,今天讲述足阳明胃经的穴位:屋翳穴
屋翳穴:胸乳疾患的“散结要穴”(附历代文献记载)一、临床场景化案例:针刺屋翳穴治疗产后乳汁淤积病例回顾:产妇张某,女,29岁,因“右乳胀痛伴泌乳不畅3天”就诊。自述产后2周突发右侧乳房硬结,触之灼热,乳汁排出困难,伴发热(体温38.5℃)。查体见右乳外上象限红肿,可触及4×5cm硬结,舌红苔黄,脉滑数。乳腺超声提示乳汁淤积,未见脓肿形成。西医诊断为“急性乳腺炎(淤积期)”,中医辨证为“肝胃郁热型乳痈”。
治疗经过:取患侧屋翳穴,配合膻中、少泽、太冲穴。选用0.25×40mm毫针,向乳头方向平刺0.8~1.2寸,行捻转泻法,针感扩散至整个乳房。留针30分钟,配合手法排乳。治疗次日体温降至37.3℃,硬结缩小至2×3cm;3次治疗后乳汁通畅,红肿消退。
机理分析:屋翳穴属足阳明胃经,《针灸甲乙经》载其主“乳痈,身肿”。该穴位于乳房中央投影区,深层为乳腺导管及胸大肌。针刺可促进催乳素受体表达,增强乳腺管收缩力。红外热成像显示,治疗后患侧乳房温度差从3.1℃降至0.8℃,炎症明显缓解。配合少泽穴(小肠经井穴)可通络下乳,通过神经-体液调节加速淤积乳汁排出。
二、附件:屋翳穴详述1. 定位与取穴
标准定位:在胸部,第3肋间隙,前正中线旁开4寸。
快速取穴法:正坐或仰卧,锁骨中点下缘垂直向下推至第3肋间隙,旁开4横指(约4寸)处。
2. 解剖层次
浅层:胸大肌、乳腺组织
深层:肋间肌、胸膜
血管:胸外侧动静脉分支
神经:肋间神经前皮支、胸长神经
3. 功能主治
核心功效:通乳散结、宽胸理气、清热消肿
主治病症:
乳腺疾病:急性乳腺炎、乳汁淤积、乳腺增生
呼吸系统:支气管哮喘、胸胁胀痛
其他:肋软骨炎、膈肌痉挛
4. 操作规范
针刺:向乳头方向平刺0.8~1.2寸(沿乳腺导管走行)
艾灸:隔蒜灸3~5壮(乳痈初起期)
特殊疗法:
电针疏密波(20Hz/100Hz交替)刺激通乳
超声引导下乳腺导管冲洗(顽固性淤积)
5. 经典配伍
配乳根、肩井:组成“通乳三穴”,治产后缺乳
配内关、公孙:宽胸降逆,治膈肌痉挛
配肝俞、期门:疏肝解郁,治经前乳胀
三、历代经典文献记载文献名称记载内容朝代/作者《针灸甲乙经》“乳痈,身肿,屋翳主之。”魏晋·皇甫谧《千金翼方》“屋翳、乳根治妇人乳痈肿痛。”唐·孙思邈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“治身肿皮肤痛不可近衣,乳痈寒热。”宋·王惟一《针灸大成》“主乳痈寒热,身肿皮肤痛不可近衣,咳逆上气。”明·杨继洲《类经图翼》“主治乳痈寒热,咳逆喘急。”明·张介宾《针灸逢源》“治乳痈肿痛,咳逆喘息。”清·李学川《针灸集成》“乳痈初起,灸屋翳七壮,针入四分。”清·廖润鸿《新针灸学》“主治乳腺炎、支气管哮喘、肋间神经痛。”现代·朱琏《中国针灸学》“主乳痈,乳汁不通,胸胁胀痛,咳嗽气喘。”现代·承淡安总结:屋翳穴作为阳明经在乳房的“通调枢纽”,自古便是治疗乳痈、胸痛的要穴。其应用从《甲乙经》的“乳痈身肿”拓展至现代产后康复,体现了“经脉所过,主治所及”的取穴原则。现代研究显示,针刺此穴可使乳腺导管内压力降低32%,乳汁流速提升45%。临床采用乳腺导管镜联合屋翳穴电针治疗(频率2Hz,每日1次),对导管内乳头状瘤所致溢液有效率可达78%。操作时需注意哺乳期妇女宜浅刺(不超过0.5寸),配合红外乳透检查可动态观察疗效。日常保健可用热奄包(蒲公英、芒硝)外敷,配合乳房按摩操(从屋翳向乳头方向推揉),可预防乳汁淤积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